音响与音乐 无关玄学 之 变压器总谐波失真
左增军 / 2024-02-29
接上期 本期接着聊音频变压器,这里主要谈一下变压器的总谐波失真(THD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):我们都知道,总谐波失真包含奇次(1,3,5等)和偶次(2,4,6等)谐波失真,频率越高能量越小甚至可以忽略,所以主要有影响的还是低频次谐波失真。我们都知道偶次谐波会对声音的重现有好处(比如单端功放偶次谐波占主要)。那么输出变压器也有谐波失真吗?回答是肯定的。输出变压器的失真指标很少有关注,但实际测试会发现,市场上的变压器相差很多,良莠不齐,包括各种进口牛。我先来谈一下变压器的失真是怎么来的:
输出变压器总谐波失真,主要来自铁芯中工作磁通密度(在最低工作频率下)的函数。这个原因引起的失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迅速下降,合理降低磁通密度可减少失真,这是铁芯材料的特性所决定(相比之下,铁芯的初始导磁率越高,非线性失真越大,比如坡莫合金、非晶铁等)。从磁滞(hysteresis)回线可以看到,低电平下失真很高,当出现磁饱和现象时,高电平下失真更高。低频的影响总是最大,主要导致三次谐波失真。当变压器上施加更响亮的信号时,铁芯会饱和并发生削波,或波形被压缩。这种失真产生的低频谐波比高频谐波多,并不像晶体管IC功放那样的硬削波出现难听的高频谐波,但动态范围受到压缩,听起来平平的,缺少现场感那种活灵活现的纵深感。
我们知道,变压器处于最佳负载阻抗的时候,失真是最小的。然而,变压器的电感量、分布电容、漏感等参数,会导致偏离设计阻抗,出现复杂的波形失真。关于如何设计变压器绕制工艺,以获得尽可能小的失真,先看一下单端变压器,我这里贴几张图片~懂得人大概知道如何操作,不懂得,可能需要一定专业的“科普”。
再来看一下推挽变压器的情况:
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单端或是推挽变压器(包括推动变压器乃至输入变压器等),通过合理的设计变压器的B、D值,可以获得最小的失真指标。变压器的失真指标是需要配合在路测试,而非独立测试,从阻抗匹配到信号摆幅或者动态范围等,所以这个失真指标只有应用到电路上才有意义,变压器不会单独提及。有人会说,胆机听得就是失真,尤其是偶次谐波失真,没必要追求什么最小失真,且3-5%的失真没几个人能听得出来。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也不全对,凡是失真都会带有“自我”的标签。输出变压器作为一个音响元件,我认为最好低失真,以便匹配更多的胆机整体设计风格。音响是个很人性化的东西,每个人的喜好不同,不能强加自己的意识给其他发烧友。这仅仅是自己的一点观点,看官您不喜欢就请跳过看下面的。
电子管放大器现代常称为胆机,这也是音频放大的鼻祖。从1904年约翰·安布罗斯·弗莱明(John Ambrose Fleming)发明了第一个真空管二极管,到1906 年,Lee de Forest 发明了 Audion,后来称为三极管,直到1920年,RCA开始第一个商业电子管制造。从二极管到三极管、四极乃至多极管的开发,从最初的单管放大,到多级放大,大多都有变压器的影子。电子管放大的特点是内阻高,转换为声音的喇叭特点是阻抗低,虽然也有高阻抗的扬声器。最初的放大器并没有在乎失真大小,能响就不错。上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负反馈放大器,当初主要为了放大器稳定性,后来发现能获得良好的失真指标(这个失真来自放大电路和变压器总失真)。
无论放大电路还是变压器产生的失真,那都叫失真。最终在输出端测试出来的总失真,可能很多情况下来自输出牛的因素(尤其是动态的音乐信号)。音频信号经过放大电路和变压器传输,原始波形会保留,但可能不会绝对保持原样。所谓高保真Hi-Fi,追求尽可能的“原汁原味”。早期经典胆机电路比如麦景图(McIntosh)、QUAD II、威廉逊(williamson)、LEAK,包括西电(Western Electric)等,多采用深度负反馈结构,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失真。我维修过无数这些品牌的所谓“名牛”,客观上讲,按照当时的制作工艺,应该是很不错甚至了不起的结构设计,但由于种种原因,其在路以后失真指标比较大,采用深度负反馈比如McIntosh 275等,的确能获得很好的测试指标,这些经典名机之所以成为经典,首先负反馈可以让放大器工作稳定可靠,另外引以自豪的还有失真指标很低。负反馈,就好像先天不足的个人做美容,无论看上去的气质或是形体,可能都能“设计”的很好。可是,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较深的负反馈,就像“紧箍咒”,限制了信号的自由,也压缩了信号的动态范围,这又偏离了高保真Hi-Fi的宗旨。
未完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