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用资料 > 改进长尾倒相-左氏自平衡电路

文章分类

浏览历史

改进长尾倒相-左氏自平衡电路
左增军 / 2024-12-26

改进长尾倒相-左氏自平衡电路

 

  长尾倒相 (long tail pair) 以下简称长尾对或LTP,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,是在差分(differential/difference )电路基础上变化而来(维基也支撑不住了?找不到接盘侠只能募捐)。

 

  对于推挽胆机电路,需要正负对称的平衡信号放大,需要将单端信号分相。分相主要有以下几种:

  1、变压器倒相,属于无源倒相,不受供电和管子特性影响,好的倒相变压器失真小,是倒相首选比如西电电路~只是好牛不常有;

  2、浮动寄生反相(Floating paraphase inverter),参考QUAD II电路;

  3、屏阴分割/PK倒/手风琴(Concertina)分相,参考Dynaco系列胆机。

  4、差分/长尾对倒相,长尾对因为对称性好,可以输出平衡对称性很好的正负信号,是早期推挽胆机采用较多的一种倒相电路结构,比如麦景图(McIntosh)系列电路。

 

  上述倒相电路有时间会详细写写,今天只谈谈长尾对。长尾对电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的美国专利US2185367。

 

  以及施密特(Schmitt)于1937年发表在《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》的应用文章:

 

  著名的麦景图系列、Leak等名机都采用了长尾对:

 

  长尾对电路输出信号的对称性,取决于阴极“长尾”的大小,“尾”电阻越大,输出信号的对称性越好。但同时内阻就越大、输出信号的摆幅变小(尾电阻或恒流接负压情况好一点,但依然符合相同特性)。如果是推动级,那么推动负载的能力变小、信号摆幅变窄。 

  针对长尾对电路的一些不足,1955年美国有一款改进型LTP电路,虽然输出信号的对称性得到改善,但内阻依然较高,不适合直接推动低输入阻抗的功率级。

 

  对于目前流行的推动级为长尾对的电路,为了获得对称性很好的输出信号,有些电路设计在负载电阻一端串联小可调电阻,以满足因为元件参数离散性带来的“不平衡”,见下图。由于这个可调电阻会有屏流流过,日久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故障,建议这个可调改在功率管的栅漏电阻的位置,由于几乎无直流经过,故障率会降低,且不用担心活动臂失效带来问题(同样适用于输出级是固定偏压模式)。假如手头没有信号发生器,可以在电源变压器上取几伏的50/60Hz交流信号,接到信号输入端,然后用万用表测量两个输出信号,调整可调电阻,以得到相同的两个交流电压输出即可。下图是电容耦合型长尾对电路,与直耦型电路相同,只是阴极电压不受前级“牵绊”。

 

  增加可调电阻固然可以获得良好的对称信号输出,但可靠性变得稍差,而且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有条件调整精确。针对上述问题,我做了一点改进,简单的增加一个RC网络,即可得到更佳对称的平衡信号输出。下面以国产6N7P(对应国外型号为6N7)为例,做详实的测试对比,实际当中使用其他常用管,比如6N8P/6SN7、12AU7之类,结果是完全通用的,我都已经做过了实验测试(6N7P长尾对的电压增益略高于6SN7)。

  

  这里用6N7P给出测试数据,主要也是捎带着介绍一下这个国产的6N7P。据说这是一个专为长尾对或推挽输出而生的管子,手册给出最大屏耗6W,输出功率4.2W(推挽输出4.2W也算是很不错的小管了,比用6SN7输出功率大了不少)。再看一下管脚排列:阴极内部直接连在一起,称为共阴极电子管,明明还有一个1脚空着不用,却把两个阴极相连引出、输入栅为第4、5脚紧挨着,方便接线(早期胆机以搭棚为主)、8脚为阴极,与功率管排列相同,灯丝是2.、7脚,更与功率管相同,这些设计都方便了推挽胆机布线安排,除了6N7P,6N8P、6N9P都是7、8脚是灯丝。国外还有一个国外型号6A6也是共阴双三极管。共阴极双三极管,除了方便用于差分/长尾对,也方便用做推挽输出级,因为在早期电路设计不完善的年代,推挽所需的平衡对称号的对称性不很好的时候,在输出级共阴极电阻的作用下,使得放大信号的平衡性得到一定改善。

 
 
 

  上图是典型的用作推动级的长尾对电路,电路中的阴极电阻为16k。因为这个“尾”电阻并不大,为了得到对称信号输出,两个屏极负载电阻阻值大约相差1.2倍,这里取标准阻值33k、39k。绿色文字标注的是直流工作电压,红色文字标注的是交流信号电压。可以看到输出信号被放大不到十倍,且正负输出信号为1.05V/1.16V相差一点(看两个正弦波的幅度,可以明显看到区别),这只是在小信号状态,大信号输出时误差不可忽视。那么不对称信号推挽输出时,会有什么结果呢?指标上表现为失真大,听感上表现为细节刻画不清晰。对于失真大,很多电路用负反馈解决,很简单也很粗暴(环路负反馈虽然令测试出来的失真减小了,但互调失真变成细碎的、均匀的细沙类的失真遍布整个放大器)。我喜欢哪里的失真处理哪里,不让本级失真传输到下一级。下图简单增加100k+0.33μF两个元件,可以让输出信号更加平衡,相差更少,而且不改变原电路的电压增益、相移、频响、信号摆幅等。

 
 

  下面是两者频响相移特性对比,前者是典型电路单臂输出特性,后者是自平衡电路对应单臂输出特性。

 
 

  我们可以看出,这种自平衡长尾对(Auto balance long tail pair 简称AB LTP)电路性能得到很大提升,输出信号电压分别为1.113V、1.12V,已经是非常接近了,完全可以满足低失真的要求。后来结合国外发烧友采用的均衡型长尾对,测试发现,输出信号的对称性可以达到更好,输出信号可以做到995mV、996mV,此时输入信号相同,说明增益有所降低。

 

  继续测试其他指标,发现这种均衡型长尾对不可取。为有说服力,单独测试一下这种电路的各方面数据如下:

 
 

  单独使用负载均衡型长尾对时,输出信号对称性也不是很好,当然通过调整RC元件数值可以做到绝对的平衡,但是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不是180度了,1kHz时差了1.4度,越是调整的对称,这些指标越差。而且,频率响应变得不平坦,低频突出,高频衰减增大,相移特性也变差,证明这种结构不可取。

 

  从上面的实际测试可以看出,自平衡长尾对(AB LTP)的输出性能确实进一步得到了提高,而且充分保留了原有长尾对电路的特性,无需再追求百分百准确增加均衡网络。

  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电路“很精美”,很完善,各参数数据都很清晰。按照电路实际制作,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,为何?因为那些电路大多是理论计算,或者软件仿真出来的。没错,理论计算、软件仿真是每个设计者必须掌握的。但这不足以设计出一部好的胆机电路(也不能用仿真结果说明电路指标),只有经过实际组装测试,甚至反复调试才可以。有国外网友感叹:理想电路与实际电路有时候是对立的,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美或理想的电路(The ideal circuit and the real circuit are opposed.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erfect or ideal in the real world)。实际实验、测试确实很难,这需要大量时间、精力的投入。且实物操练难免有损伤(烧毁元件甚至被电击等),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动手,只喜欢“动脑”。加上胆机电路已经是昔日黄昏,没有什么惊喜带给我们,所以很多人说,网上的电路大多不可信,包括看上去很“合理”,很完美的电路。起初的我也是天真的,也经过上述过程,加上我自己的性格所致,每每喜欢自己动手搭电路测试,虽然看上去乱七八糟,但往往能得到更具体深刻的收益。

  

  甚至曾经自己用铜箔卷绕电容:

 

  无论制作胆机还是设计电路,精益求精的设计,可能在当时换不回什么,但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舒伯特的摇篮曲至今过去了两百年依然家喻户晓,可在当时这首曲子只为舒伯特换来一顿土豆烧牛肉,而后来摇篮曲谱被拍卖至4万法郎!所以我坚信精心设计的每一台胆机最终会赢得广大发烧友的喜欢。

  下面是自平衡长尾对在负载电阻100k、输出电压有效值为135V时的10kHz方波特性,方波非常漂亮!直接驱动大部分常见的功率管足矣。

 

  下面是1kHz正弦波的谐波分析,可以看到谐波分量很少,谐波失真小于2%。有人说平衡对称信号越“对称”,二次谐波越“抵消”而导致听感不佳。其实还真不如在第一级信号放大上做文章。

 

  差分/长尾对电路因为需要“长尾”,作为第一级输入级使用时,一般采用负压接在尾电阻上,假如有推动级,可以不考虑内阻升高问题,追求平衡对称性。但作为推动级,不仅要考虑内阻,更要考虑输出电压的摆幅等,所以需要合理的设计。

 

  好了,您有什么不同看法或者想法,欢迎沟通交流!
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
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。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